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,汽车行业对软件类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。政府、企业、高校、软件园区共同发力,寻找人才困局的破解之道。
“抢人大战”背后的人才缺口有多大
汽车智能软件类人才需求量大,竞争激烈,让车企为争抢高端人才开出的薪金水涨船高。据多家招聘平台显示,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岗位平均以月薪25K、每年15薪起步。蔚来汽车等头部造车新势力为微内核软件架构师开出了70-100K的月薪,每年13薪,综合年薪可达上百万元;斑马智行车载操作系统从业人员平均年薪达70万元。
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化汽车领域的企业高薪抢人的热闹背后,人才缺口的危机不容忽视。根据《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》测算,“懂汽车+懂软件”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。预计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净缺口为3.7万人(快速发展情境下),是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存量的69.4%。特别是智能汽车各个细分领域顶尖人才数量较少,高端架构人才“一将难求”。
中国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、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副理事长、重庆软件园总裁孙丕宏介绍,汽车软件人才缺口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
一是汽车软件代码行数(SLOC)规模成倍增长,从2010年的1000万行,到2022年达近3亿行,预计到2030年还将翻倍。
二是在新技术革命的驱动下,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数字化的汽车发展趋势叠加消费升级,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与供应链加速重构。
各方寻找汽车软件人才困局的破解之道
为了满足汽车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,各方都在积极探索通力合作方式,寻找人才困局的破解之道。
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研究员陈丹介绍,在增量人才的培养方面,近年来随着国家进一步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,以及国家对该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,院校开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育人才。高校也在积极尝试跨学科转型,增设了“汽车智能技术”“智能网联汽车技术”等相关专业。“校企合作、建立培养体系、以外部合作培养人才,以及通过文化培育来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,都是很好的方式。”陈丹表示。
汽车软件产业与人才发展生态建设研究题组负责人刘义也认为,新时代汽车软件人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学校、行业平台共同发挥作用。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一是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专项政策引导汽车软件人才定向流入,通过专项人才补贴和落户优先政策引导汽车软件人才留下。二是提高教育、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,加大对汽车软件人才的子女入学等支持力度。三是加强文化建设,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,满足软件人才多层次、多元化需求。四是在公共交通、商业配套等生活设施方面加强建设,一切以便捷、高质量的服务为标准,全面提升当地的生活品质、气质和颜值。
作为产业平台,软件园层面也正积极探索对人才的孵化和培养路径。孙丕宏介绍,重庆软件园在给园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方面有三大举措,一是在市区级政府的统筹支持下,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,整合高校、园区、政府力量一起打造规模化人才培养基地。二是让人才在行业最前沿技术实战中精进专业,培养高可靠型软件人才。三是园区内部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,做好人才梯队培养,给提供人才多元化就业选择,让企业和人才实现长远良性发展。
供需齐发力,不让人才短缺成为行业发展绊脚石
据了解,在对汽车行业发展大趋势进行预判的基础上,不少高校已经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,推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与传统汽车业互补,并搭建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平台。
清华大学车辆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,车辆学院147名毕业生整体就业及深造率为99.3%。
“毕业后深造成为本科学生的主要选择,毕业后工作则成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要选择。”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相关负责人透露,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,比例达到42.3%。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前往既有长安、上汽、中国重汽等国有汽车企业,也有华为、阿里、腾讯、美团、经纬恒润等汽车“新四化”赛道的跨界玩家,以及清华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、中国铁道科学院等高校和重点科研单位。
中国汽车产业大有可为,欢迎更多有热情、有抱负的青年学子选择加入汽车业。
重庆软件园综合中国经营报、中国青年网、亿欧网、搜狐网整理